新周报 总第925期
2025-05-30 14:40 知音官网发布
斗罢艰险再出发:在中国,科学的“春天”永不落幕
“这是革命的春天,这是人民的春天,这是科学的春天!让我们张开双臂,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!”1978年3月31日,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书面讲话《科学的春天》,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宣读,诗一样的宣言不仅点燃了会场的激情,更象征着中国科技史翻开了新一页。“爱科学、学科学”蔚然成风
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,1978年3月18日,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位科技人员,怀着激动的心情来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。
在大会开幕式上,邓小平代表中央作重要讲话,“四个现代化,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”、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”等重要论断掷地有声,再一次明确把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起来。
1978年5月,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》一文引发全社会大讨论;同年11月至12月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,讨论了全党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重大问题;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决定实行对内改革、对外开放的政策……一个个“春天的故事”里,中国再次走进了万象更新的喜人场景。
科技工作开始全面复苏,但科技创新并不会一帆风顺。尤其当国门重开,与世界先进有了对照之时,中国科技的落后无比直观。
当时,德国一座年产5000万吨煤的煤矿,仅需职工2000人,而中国则是16万;日本一座半导体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,相当于中国600多家半导体工厂一年的总产量;美国钢铁年产量达到将近1.3亿吨,中国则刚刚超过3000万吨……
面对中国科技大幅落后的残酷局面,有人沮丧,有人自卑,有人徘徊,但还有更多的人坚定地走上追赶之路。
在全国科学大会结束后,曾有记者夜访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,发现每到一个研究所,都是灯光如白昼。很多研究人员把铺盖搬到了实验室,工作起来不分上下班,把一切可以挤出来的时间都用来搞科学研究。
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就是其中一员,他坦言:“一分时间,一分成果。对科学工作者来说,就不是一天8小时,而是寸阴必珍,寸阴必争!”
科研战线在通宵达旦追赶时光,火热氛围感染着全社会。数理化教材反复脱销,科技报纸发行量超过百万,陈景润成为全民偶像……那时的中国,“爱科学、学科学”蔚然成风,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成为莘莘学子的座右铭。
1985年,霍金(著名物理学家)第一次到访中国,受到顶级明星般的拥戴,在合肥中科大,校园沸腾,报告厅过道上挤满年轻人。那天,霍金演讲内容是“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”,窗外,大型受控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基地——“人造太阳”正在运行,一个文明古国,在焕发自己的创新之光。
“新鲜事”不断涌现
“春天的花儿正在开放,但还不能说是万紫千红。”
回顾世界各科技强国的发展史可以发现,重大创新成果的诞生,从来都是制度创新与科技突破的双向奔赴。而刚刚告别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,正面临着实现“科技快速追赶”的强烈渴望,和“产学研制度”的极度落后之间的矛盾。
为了孕育更多的花蕾新芽,中国以制度改革为抓手,重构创新生态,让一切促进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。
《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》发布,“科教兴国”战略确立,以“创新、产业化”为指针对科研院所进行结构调整……一系列体制改革举措持续推进,中国的自主创新体系逐步由过去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的计划体制,转向以市场为导向、以市场主体为核心来决策的创新生态。
彼时,“星期天工程师”来到乡镇企业,中科院孵出民营公司,科学家“下海”等等“新鲜事”不断涌现,在市场经济力量的引导下,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加强,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,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幅跃升。
科技要进步,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、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。改革开放以制度的巨大变革,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,中国的科技创新由此万马奔腾、生机勃发。
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
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,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就从未放弃对华技术封锁与围堵。如果说在中国“跟跑”阶段,这些西方国家的打压尚未“火力全开”;到了中国“跟跑”、“并跑”阶段,他们就开始歇斯底里。有目共睹的是,近年来,面对中国的复兴态势,“实体清单”、“脱钩断链”、“小院高墙”接踵而至,目的就是扼杀中国的创新能力……(阅读完整内容,请购买当期《新周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