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周报 总第920期
2025-05-30 14:39 知音官网发布
超越西方:“中国式现代化”的历史脉络
当今,继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及小康社会之后,中国又实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“两步走”战略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发布了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新理念——中国式现代化。“人类历史的转捩”
为什么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,为什么历史选择了共产党?
100多年来,中国式现代化多次变换模式,缺乏历史连续性,不断打破又不断重启。从洋务运动、维新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,救亡始终是历史的主题。但是,“戊戌六君子”事件以血的教训表明只有革命才能救国。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式登上历史舞台。
日本侵华战争再次打断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,中国重新陷入救亡图存的泥淖。有人持亡国论,有人持速胜论,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则持持久战论,认为最终胜利属于正义的中国人民。
纵观近代史革命与现代化的纠葛历程可以发现,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现代化的双重使命。历史在各种势力和思潮反复博弈之后作出正确抉择。在血与火的洗礼中,在万木枯槁中迸发出生机盎然的春天,中华民族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。
1920年发表的《欧游心影录》也许是一个最佳透视窗口,它没预见到社会主义中国,但提供了理解社会主义中国必然出现的时代背景。
《欧游心影录》记载了梁启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失望,原本如火如荼的欧洲竟然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。梁启超开篇就作出天才般的判断,这是“人类历史的转捩(音liè读‘烈’,转捩即转机、转化)”。“谁又敢说当二三十年前,各国政府认作洪水猛兽的社会党,到了今日,他在各国国会里头,都占最大势力。各政府中,差不多都有了社会党员了……所以我觉得这回大战,还不是新世界历史的正文,不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捩段落罢了。”
当时的西方阶级矛盾特别尖锐。“你的钱从哪里来,还不是绞着我的汗,添你的油,挖我的疮,长你的肉……国富增进了究竟于我有何好处?你们打着国家的旗号谋私人利益,要我跟着你们瞎跑,我是不来的。”
梁启超明确指出,生物进化论和个人主义论才是西方国际战争和国内矛盾的思想根源。“资本主义,必非国家终局之目的明矣。不过借以为过渡。”
孙中山先生也意识到资本主义不可取。“文明有善果,也有恶果,须要取那善果,避那恶果。欧美各国,善果被富人享尽,贫民反食恶果,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,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。”于是,他提出了“民生主义”这一解决方案,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则是两大解决社会分配问题的支柱。
1933年7月,《申报月刊》刊出“中国现代化问题号”特辑,这被视为“现代化”概念的推广运用正式开端。这次讨论,留给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个弥足珍贵的遗产,讨论者认为,中国现代化的前途绝不是资本主义。在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中,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即个人主义道路的,只有1篇。其中,明确主张社会主义的有十余篇,主张非资本主义的有3篇。
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,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,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,这不是宣传口号,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。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,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又一段历史的转捩。这是中国历史的转捩,也可能是人类现代化历史的转捩。
“并联式”发展
我们很难定义现代化。事实上,现代化是个不断升级的进行时态,它既是时间坐标也是发展形态,似乎没终点可言。
无论如何定义现代化,新中国现代化起点很薄弱。1949年3月,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,现代性工业只占国民经济总值10%左右,“我们还有90%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”。1954 年10月,他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说:“中国是一个庞然大国,但工业不如荷兰、比利时,汽车制造不如丹麦……我们现在坦克、汽车、大口径的大炮、拖拉机都不能造,还是把尾巴夹起的好。”
1954年,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:“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、现代化的农业、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,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。”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化目标的最初表述。
1964年12月21日,周恩来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表中央提出:“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,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、现代工业、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强国。”
前后两个“四个现代化”的不同在于:一方面,农业现代化而非工业现代化居首;另一方面,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字面上取代了交通运输现代化。
这是总结建国初期重工业偏大和农业大跃进的教训,中央意识到农业是稳定之本,而交通运输原本就属于工业领域并不需要单独提出来……(阅读完整内容,请购买当期《新周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