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周报 总第919期
2025-05-30 14:39 知音官网发布
“两弹一星”工程开拓了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
“两弹一星”工程,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,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,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。聂荣臻在1992年撰文指出,以“两弹一星”工程为代表的国防科技,不仅开拓了一个黄金时代,而且培育了一代风流人物。钱学森在1984年说,我们的科技人员在今天回顾往事,都十分怀念那个时代,称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黄金时代。
毛泽东的英明决策
曾经担任过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的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,2005年10月曾到美国哈佛大学访问。在演讲结束时听众问他如何评价毛泽东,他回答:“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。他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,中国还不会造一辆汽车,而他走的时候,中国不仅有了原子弹、氢弹,而且已经能够准确地回收人造卫星,跨进了太空俱乐部的大门。”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李捷指出,中国现在拥有举世瞩目的核大国、宇航大国的国际地位,而其地位的奠定,归功于毛泽东。
在1945年7月16日波茨坦会议前一天,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成功爆炸。曾在丘吉尔和斯大林面前颇不自在的杜鲁门,因这个消息而有了一种全新的自信心。但1946年8月6日,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·路易斯·斯特朗谈话时指出:“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,看样子可怕,但实际上并不可怕。当然,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,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,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。”
重温毛泽东这段话,可以领悟到两层意思:一是仅仅依靠新式武器是无法改变战争的进程的,后来的抗美援朝的胜利证明了这一点;二是新式武器确实具有战略威慑作用,是一个大国强国必不可少的装备。
历史确实是这样发展的。1949年8月,苏联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。同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时,就向斯大林说,要贝利亚(注:苏联负责研发原子弹的负责人)来中国帮助制造原子弹。但由于刚从废墟上站起来的新中国当时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,至于要不要同时加快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,领导层中间还有不同的认识。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后,美军不顾中国警告,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美国政府对中国多次发出使用核武器的威胁,并认真制定了详细的核打击计划。在随后的1954-1955年发生的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中,美国政府不断挥舞核武器,试图以核威慑来迫使中国作出让步。尽管美国的核威胁一次一次归于失败,但毛泽东感到研制核武器的时机已经成熟,于是在1955年1月15日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决策:“这件事总是要抓的。现在到时候了,该抓了。”
据薄一波回忆,新中国成立之初,毛泽东在许多场合都提到我们没有原子弹的问题,还亲自催促薄一波组织人员找铀矿。1954年,地质部在综合找矿中,第一次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的苗头。毛泽东对地质部副部长刘杰说:“刘杰呀,这个事情要好好抓呦,这是决定命运的。”
毛泽东的决策,引起了那一代科学家的强烈共鸣。“两弹一星”功勋王大珩在谈到“两弹一星”工程的战略意义时说:“过去那个‘有国无防’的中国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回忆。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,若不想叫那样的历史重演,就不能只打造自家的围栏,而必须掌握具有威慑力的战略武器,并且越早越好,因为没有人会等你填饱肚子后再来打你。”“对这一点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毛泽东了”。
中国科学家的幸运
“两弹一星”功勋钱三强在回忆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决策时写道:“我们中国的原子核科学家,在这方面应该说一直是幸运的。国家最高层不但有果断的决策,实行决策的条件、措施也都在周总理的运筹之中……就这样,许多办不到的事情办成了,难以出现的奇迹出现了。”他在回忆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后毛泽东发出“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”时写道:“在正确的决策下,原子能战线上的科学技术人员、领导干部和工人、解放军,不论男女老少,个个精神抖擞,投入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科学的伟大事业。”“曾经以为是艰难困苦的关头,却成了中国人干得最欢、最带劲、最舒坦的‘黄金时代’”。
在推进“两弹一星”工程中,周恩来总理和负责科技的聂荣臻副总理在领导、组织和指挥方面发挥了极高的组织才能和领导艺术……(阅读完整内容,请购买当期《新周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