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凤阁官方网站入口_全国兼职凤凰楼信息,300元快餐不限次联系方式qq,风楼阁官网入口

新周报 总第939期

2025-08-06 13:14 知音官网发布

全面抗战起点:“卢沟桥事变”后的关键十天
       1937年7月7日,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,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。事变爆发后,直到7月17日,蒋介石才在庐山发表谈话,正式对日宣战。这十天,是中日两国走向全面战争的关键十天。
 
消失的日本士兵
       1937年7月7日夜,北平城雷声阵阵,大雨将至。夜幕下,日本“支那驻屯军”第1联队第3大队少佐大队长一木清直麾下的500余名日本兵携带6门步兵炮,气势汹汹地由丰台大营向卢沟桥进发。日军向中方提出交涉:有一名参加演习的日本士兵失踪,日方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。“失踪”的日本士兵叫志村菊次郎,是一名新来的传令兵。
       日本学界后来有种观点认为,志村菊次郎的确在7月7日夜离队解手,黑暗中因走向与部队相反的方向,故而误了归队的时间,但不久后就找到其所在部队,而此时日军已向中方提出进城搜查的要求。耐人寻味的是,事件并未因志村的归队而平息,作为局中人的志村也跟着部队,继续寻找那个“失踪士兵”。
       紧接着,日方收到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、北平市市长秦德纯的回复:“卢沟桥是中国领土,日军未经同意在该地演习,已违背国际公法,妨害我国主权,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,日方更不得进城搜查,致起误会。唯故念两国友谊,可等天亮后,令该地军警代为寻觅,如查有日本士兵,即行送还。”
       可是,日军不完全是为解决问题而来,士兵失踪好像让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理由,一定要好好利用,继续与中方强硬对峙,当时已是7月8日凌晨。
       带头挑衅的日军队长一木清直声称部队遭到中国军队射击,并报告给他的上司牟田口廉也。牟田口当即给一木下达了“被敌攻击,当然还击”的命令。
       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挑衅,驻守在卢沟桥头的第219团团长吉星文一夜未眠。7月8日凌晨3时30分左右,吉星文接到了副军长秦德纯发来的指示:“保卫领土是军人天职,对外战争是我军人的荣誉,务即晓得谕全团官兵,牺牲奋斗,坚守阵地,即以宛平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,一尺一寸国土,不可轻易让人。”
       吉星文接电后当即回复:“请长官放心,吾团全体官兵已做好一切战斗准备,誓与宛平城共存亡,卢沟桥不是吾人之坟墓就是敌人之坟墓。”
       一木清直终于按捺不住,欲强行入城,被吉星文当即拦阻,宛平城外顿时枪声四起。随后,日军又炮轰219团第3营(营长金振中)指挥部,当场炸死士兵2人,炸伤5人。
       面对入侵之敌,吉星文团立即奋起还击,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就此打响。
 
战和之间
       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,日本大本营首先吵开了锅,日军高层对战事的主张分为“扩大派”和“不扩大派”。7月8日的日本内阁会议上,支持事件不扩大、就地解决方针的一派占据优势,但也正是这个信息麻痹了中方领导层。
       直接当事人、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没有意识到事态严重,认为冲突可以靠和谈解决。宋哲元之所以有此自信,主要是在北平,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。日本驻屯华北的军队主力共6000人左右,而驻守冀察平津地区的第29军连同地方保安部队,总兵力约10万人。
       事变爆发后,宋哲元严令29军坚守卢沟桥,并将事变向南京报告。同时,也派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与日军交涉。7月9日,宋哲元当局与日军达成协议:第一,双方立即停止射击;第二,日军撤退至永定河左岸,中国军队撤至右岸;第三,卢沟桥守备由河北保安队石友三部担任。
       北平形势看似转危为安,但就在协议达成的第二天,各方媒体纷纷报道,天津、古北口、榆关等处陆续有日军部队出现,携带有大炮、坦克等向卢沟桥前进。
       果然,到了7月11日,日军的大炮就对准宛平城一带轰击,造成不少平民伤亡,吉星文将城内居民向城外比较安全的地带疏散,自己也在炮击中负伤。随后,八宝山、长辛店、廊坊、杨村等处也燃起战火。日军的飞机开始在北平上空频频出现,四处侦察。
       日军这么一打,平津当局在交涉中姿态放得更低了,与之达成协议,即:一、第29军代表声明向日军表示道歉,并惩办此次事变责任者;二、取缔共产党、蓝衣社及其他抗日团体的抗日活动;三、永定河以东不驻中国军队。
       宋哲元是打算向日军让步妥协了。而此时的蒋介石则致电宋哲元,要他对卢沟桥的日军就地抵抗,不要再做和平幻想。
       翻开这一时期蒋介石的私人日记会发现,其实,他的强硬态度并非为了要和日本人大干一场,而是打着另一个算盘。
 
以战止战
       蒋介石在7月8日晚的日记中提出了三个问题:第一,日本人在卢沟桥挑衅,是想达到逼我屈服的目的?第二,或许他们是与宋哲元为难,使华北“独立”?第三,现在是与日本人决战的时候了吗?最后,他还是认为“此时倭无与我开战之利”,全面战争不会爆发……(阅读完整内容,请购买当期《新周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