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周报 总第932期
2025-07-02 12:34 知音官网发布
猛龙在天:中国第三代战机歼-10诞生记
在不久前的印巴冲突中,巴基斯坦使用由中国制造的歼-10C战斗机对抗,击落了印度空军包括3架法制“阵风”战斗机在内的5架战机。中国歼-10强大的实战能力引得全球瞩目。鲜为人知的是,歼-10的诞生,充满了“起死回生”的传奇。靠5亿元起步
歼-10的降生,源于一个建议。
1981年年底,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向邓小平同志建议,开始搞新一代歼击机(以下简称新歼),预计初期投资约5亿元。邓小平批示:“新歼项目较为重要,前期投资5亿左右,目前花钱也不多,拟同意。”
一般来说,国外搞一个新机型,没100亿美元拿不下来,而新歼的前期经费仅5亿元。但在1981年,这可是惊人的数字。要知道,改革开放后,邓小平一再提出“军队要忍耐”,以经济建设大局为重。在军费压缩的当口,为什么还要拿出5亿元搞新一代歼击机呢?
“中国停下来,世界却在飞。”刘亚洲上将曾这样描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空军。十年浩劫后,清点家底,空军装备实在惨得可怜。虽说我军拥有数以千计的歼-6,但这种一代战机,只有防守之功,并无还手之力。而以美国F-16、法国“幻影”2000、苏联苏-27为代表的主战装备已发展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。
更紧迫的是,20世纪80年代初,世界局部战争烽烟四起,战争形态也在发生变化。一是空中力量起主导作用,二是空中力量的主要作用是进攻,三是已经开始出现信息化战争的苗头,开始使用精确制导武器。
空军现代化,买新机无疑是最快捷的方式。为了买不买“幻影”,空军曾组织专家研讨了一个月。最后一算账,部队的采购费用,只够买24架空机,而要使用,不但要买飞机,还有地面维护、武器弹药等配套也要买,总共得花几百亿。
战斗机因其对抗属性,只能搞自主研发。中国航空工业重新制定了“更新一代、研制一代、预研一代”的发展方针,即用歼-7、歼-8替代老式战机歼-6;加速研制歼-7、歼-8的后继改进型战机;预研能够满足2000年前后空、海军作战需要的先进战机。
新歼研制,就此拉开序幕。
15分钟逆转
1982年2月,第一次新歼方案论证会在京召开,有关领导和航空界专家141人参加?;嵘咸岢?,新型歼击机的空战能力要优于现有的歼-8Ⅱ以及苏联当时的米格-23歼击机,争取性能接近美制F-16战斗机。为此,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(601所)和南昌的洪都650所,挑灯夜战,拿出了两个设计方案。
沈阳601所的方案,是在歼-13(注: 歼-13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战斗机设计方案)基础上重生的边条翼布局战斗机,南昌所的方案则是以强-6(注:强-6是一种支援型战斗轰炸机,即强击机)为基础的衍生改进款。由于强-6固有的结构复杂,重量大,可靠性差,所以,沈阳601所的方案几乎被内定为胜出方案。
到此时,新歼与宋文骢(注:后来的歼-10总设计师)以及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(611所)还没有任何关系。航空部只是临时通知他们来参加评审会,帮兄弟单位“参谋、完善”。
当时的611所,刚刚经历了歼-9项目的惨败。接到通知后,宋文骢匆匆赶往北京。不过,他还是让同事把研究歼-9时的鸭式方案(注:即主翼之前设置一个或多个前翼的飞机设计布局)资料也带上。
让宋文骢措手不及的是,预备会后,时任航空部军机局副局长的王若松突然找到他,开口就问,611所是不是也有可供参考的方案?王若松要求他在评审会上做一个汇报。
由于事先毫无准备,611所手头连个模型都没有。他们只得去隔壁房间临时借了几张透明胶片和绘图工具,又熬了个通宵,把一些重要图形、曲线和参数画在胶片上。
因为是临时安排,王副局长只为611所在日程表之外争取到了15分钟。宋文骢抓住机会,从未来战争怎么打讲起,又话锋一转,提出应对超视距空战,战机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战术指标,而要实现这些指标,新歼所应具备的性能,比如要有中距拦射,要有电子对抗等等。而这些,刚好击中了歼-13的“软肋”。
歼-13总体布局参考美制F-16,但在雷达、发动机、导弹、电子设备等子系统上比F-16逊色,它想赶上F-16,但没有超越的野心……(阅读完整内容,请购买当期《新周报》)